第117章(1 / 1)

加入书签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科学地回答了人们的疑问。2013 年 12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中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况;要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在对经济发展形势作出科学预判的基础上,201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论断,他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2014 年 11 月 9 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提出,回答了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的发展问题,立即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2014 年 12 月 9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 9 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他指出:

从消费需求看,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他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是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而得出的,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使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理论依据。2017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重大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链接:

在认识新常态上,要准确把握内涵,注意克服几种倾向。

其一,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