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1 / 1)

加入书签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年 10 月 15 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百年党史关键词:用关键词解读党史故事

查看详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关科技论述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科技发展形势和我国科技发展任务,提出的一个创造性论断。1978 年,面对我国发展形势,邓小平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1988 年,他又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把对科技的认识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这一句话提出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重视科技、重视教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在这一论断影响下,1995 年 5 月 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从此,我国科技事业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上新的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技术、新手段、新理论层出不穷。而我国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在科学技术领域已经与世界各国拉开了很大差距。邓小平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在 1978 年 3 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特别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他明确强调正确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于科学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邓小平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科学的重视程度也迅速提高,随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党的十二大后,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科技体制改革随之提上日程。1985 年 3 月 2 日至 7 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邓小平出席了闭幕会并发表讲话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

会后,中共中央颁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强调应当按照「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尊重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对科学技术体制进行坚决的有步骤的改革。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改变研究机构与企业相分离等状况;大力加强企业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的能力;扭转对科学技术人员限制过多、人才不能流动的局面等。《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进入全面启动阶段。

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星火计划」的实施。「星火计划」是 1985 年 5 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送交的《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报告中提出的。所谓「短平快」科技项目,是指那些开发研究周期短、与乡镇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取得经济效益较快的技术开发项目。以这些项目作为「星火」,通过示范推广,造成振兴地方经济的燎原之势。

截至 1988 年年底,全国实施星火计划 3 年来共安排星火示范项目 13000 多项,累计投资 83 亿多元。已经完成 5100 多项,新增产值 112 亿元,创利税 36 亿多元,节汇创汇 16 亿多元,投入产出比为 1∶5。三年来「星火计划」向社会推出 100 多种适于乡镇企业采用的技术装备,武装了上百万家乡镇企业。星火计划已为农村培养了 397 万名技术骨干和经营管理人才,他们已成为农村致富榜样。「星火计划」的成功实施,为探索科学技术与农村生产相结合、推进实现农村现代化积累了有益的经验。除此之外,1986 年 11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还决定实施发展高新技术的「863」计划,为后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和对经济社会事业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使邓小平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进一步加深。1988 年 9 月 5 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由此产生,并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重视科技、重视教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此后,我国的科技事业开始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