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1 / 1)

加入书签

就像安葬一位旧时君王一样,美国给这个人民的儿子举行了国葬。在长途跋涉之后,他的棺木被运回了故乡,所走的正是他四年前来华盛顿之前的返乡路线。成千上万的人们来到斯普林菲尔德的那个小小的公墓,在他的棺木人土之前,人们都默默地从他身边走过,而后看着他消失在泥土之中,身边躺着他的两个儿子,也都静静的,和他一样。

当林肯的灵枢被带回故乡的时候,朋友们和对手们都来为他送行了。全国上下布下了天罗地网,追缉刺客。人们按照一个医生提供的线索,把布思围在一个粮仓里,布思放火烧了那个粮仓,自己则被人开枪打死了。他的同伴有三个被判处了绞刑,一个逃到了欧洲。这时,南方也意识到他们失去的是个什么样的领袖了,有人甚至称这次谋杀是“弑父”。

后来,李将军成了教授,又教了几年书;戴维斯则写起了回忆录,又活了二十五年;格兰特最后成了总统;玛丽神经错乱,卖掉了所有漂亮衣服,住进了疯人院,最后疯疯癫癫地死在了她和林肯结婚的那所房子里。

对这位解放者之死最感悲痛的要数黑人们了。他们是惟一在林肯活着的时候就一直祝福他的一群人。他们为林肯唱起歌谣,并说,他们的救世主现在进了天堂。

对此,塔德也深信不移,当他站在父亲停放在白宫里的灵柜前时。他问道:“爸爸现在真的在天堂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就高兴下,因为他在这儿生活得并不快活。”几年之后,他也死了。

在亚伯拉罕。林肯之后,再没有一个无罪的人被戴上脚锁。在他生活、工作和死去之后,按照法律规定,“所有人生来自由,这是上帝的赐福!”  

 

 

 

译后记 

 

艾密尔。鲁特维克(l881—1948)是一位著名的德国作家,其历史人物传记最是风格不群,匠心独具。其中如《拿破仑》、《林肯》、《俾斯麦》,均享誉国际,脍炙人口。

初读《林肯》,便觉察了他传记风格的不同。作者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剖析了林肯复杂的性格以及其处世立业的原则态度,分析描述颇具哲理性,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他打破了普通传记中的‘“伟人神话”,描写的首先是平凡人的生活。由平凡见伟大,在伟大中展示平凡。

本书从林肯四岁写起,以其遇刺收笔,描写了林肯数十载当中的生活感受、心路历程和性格的发展变化,历史事件取舍自如、恰如其分,绝无赘述。在作者笔下,林肯既有聪明的头脑,执著的进取心、不屈的斗志,达观的处世态度,也有性格的弱点,有强者的无奈,有不幸的婚姻……读罢释书,恍觉世事无常,造化弄人!这一切都决定了林肯所选择的道路,这既是美国的幸运,却也包含着他个人的悲剧,文中二号人物玛丽也是形象饱满,她急功近利,惟我独尊,一方面是林肯专于政治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却也别有一番苦滋味在心头。

文中其他人物虽着墨不多,却无不有血有肉,个性突出,说明并陪衬了林肯的性格形成,再现了历史:林肯的生母生活坎坷,沉默坚忍;林肯的父亲敢于冒险,追求不断;林肯的继母正直善良、睿智达观。在作者不动声色的笔下道格拉斯的利欲熏心、八面玲珑;格兰特的执著大度,心清志远;李将军的骁勇善战;麦克莱伦的无功自傲……直至刺客布思的愚昧凶残均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鲁特维克所谓是冷眼观史,静心看人,很有些“月轮穿沼无痕”的意味。整部作品语言质朴,史料有秩、不急不徐,娓娓道来。读时宛如品一盏香茗,素雅之气袅袅而来;书至中路,兴味不减;至林肯遇刺,文章戛然而止,水木之香却依旧索绕不绝,引人沉思。

迄今为止,艾密尔。鲁特维克的名字在国内尚不知名,其《林肯传》更是鲜为人知。由于缺乏完整译作借鉴,又兼原作者思想深刻,加之译者自身才力未尽人意,所以只当竭尽全力,表现原作者笔触的平静与构想的自如闲适,以贴近其初衷,但难免有疏漏之处,在此,译者衷心欢迎广大读者以及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最后,要感谢我的母亲、姐姐,她们在本书翻译过程中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并感谢好友史青、文挣、余曦林、张程的帮助,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Kcrurnmr先生、窦学富老师。Wuest 先生为译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译者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