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1 / 1)

加入书签

  这年五月,参与平定刘展之乱的浙西节度副使李藏用,从杭州移军扬州,路过金陵。金陵人士为之饯行,需要有人写一篇序,表彰李副使保全地方之功。他们想来想去,此事唯有李白能够胜任,因此特邀李白赴宴。洒过三巡,李白抖擞精神,竭尽自己的才力,写了一篇《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写完之后,大家又请他朗诵一遍。当念到“我副使勇冠三军,众无一旅。横倚天之剑,挥驻日之戈……上可以决天云,下可以决地维。翕振虎旅,赫张王师,退如山立,进若电逝。转战百胜,僵尸盈川。水膏于沧溟,陆血于原野。一扫瓦解,洗清全吴。可谓万里长城,横断楚塞……”只见坐在首席的李藏用微露笑容,坐在主人席上的崔太守也频频点头。特别是念到“功大用小,天高路遐。社稷虽定于刘章,封侯未施于李广。使慷慨之士,长吁青云。且移军广陵,恭揖后命。”

  李藏用更听得十分专心,这一段正道出了他有功未赏的心事。最后念到“箫鼓沸而三山动,旌旗扬而九天转……歌酣易水之风,气振武安之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席阑赋诗,以壮三军之事。白也笔已老矣,序何能为!”崔太守带头鼓起掌来,李藏用也大肆赞赏,并连说:“李先生这支笔,叱咤风云,气壮三军,一点也不老啊!”李白以为他这篇“叱咤风云,气壮三军”的序文,赢得了李藏用的青睐,不日即将聘他入幕。结果李藏用倒是借舆论之力高升了,而李白不过得到一点润笔之资,刚够他偿还酒债。

  光阴荏苒,又是一年。暮春的一天,李白在街头遇到从甥高镇。虽是远亲,但在这人情似纸的金陵,也觉得分外亲热。特别是听说高镇当了多年进士,

  未得一官半职,正准备到陇西去从军,李白越发动了感情,便邀高镇到酒楼一叙。到了酒楼上,两人边谈边饮,边饮边谈,李白便将近年来受的窝囊气对着高镇一一诉说,而且越说越上气:“都说天下太平了,国家中兴了。可是你这个进士却长期闲着,无事可干;我呢,又老又穷,几乎是乞讨为生。不仅你我,好多贤才仍然不得其所。假若廉颇、蔺相如复生,恐怕三尺儿童都可以随便唾他呢!我们戴着这顶头巾干什么?还不如把它烧了!”说着,一把抓下头巾就丢在地下,又一脚踢了开去。高镇连忙给他拾起来,安慰他半天。最后酒保前来算帐,李白一摸身边,分文无有,只好把腰间的宝剑解下押在店里。又向店里讨了纸笔,写了一首《醉后赠从甥高镇》: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

  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

  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

  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唾廉蔺。

  匣中盘剑装鱼,闲在腰间未用渠。

  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

 高镇看到最后一句“醉归托宿吴专诸”,以为李白真要去结交游侠,找人来替他报仇雪恨。欲待劝他,又见他已大醉,只好扶他回去休息。第二天,高镇放心不下,又去看李白。此时李白酒已醒了,苦笑道:“这不过是醉后写诗,你竟当了真!”高镇说:“你不是说过诗以真为贵么?”李白说:“诗中之真贵在情,而不必实有其事。”过了一会,他又说道:“即使专诸再生,聂政复活,一柄宝剑,或一把匕首,就能削尽世上的坎坷,消却我胸中的不平么?”

  这年四月,楚州刺史表奏,有尼真如,恍惚登天,见上帝,赐以宝玉十三枚,说是:“中国有灾,以此镇之。”群臣称贺,于是改元宝应。这批宝玉也真有灵应,就在此年此月,玄宗、肃宗父子二人一前一后都升了天。肃宗还没有咽气,宫里就乱开了。最后,皇后党败,死的死,囚的囚;宦官党胜,李辅国扶太子李豫登了基,是为代宗。

  李白在江东听到这些事件,竟置若罔闻。一则是这些事件传到民间已在数月之后,成了昨日黄花;二则穷愁潦倒的李白也没有情绪为旧主致哀,为新主致贺;三则此时唯一使他挂心的是中原的战事。

  这年初秋,贼势复炽,睢阳再陷。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出镇临淮,准备去收复睢阳,阻止贼军南下。这睢阳是李白多年往来客居之地,特别是和宗氏结婚以后,这一带更成了他的家园。因此消息传来,他不禁热血沸腾,忘记了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竟决定马上赶往徐州彭城行营,请缨杀敌。他想:“李光弼军纪严明,战绩赫赫,不啻是汉代的周亚夫。若能在他帐下效力,哪怕把我这副老骨头抛在沙场也是快事,总算偿了我报国的心愿。也雪了我蹭蹬一世的耻辱。”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