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 / 1)

加入书签

§第一章 庄子其人

  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无数奇迹,战国时期,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大解放、学术大发展的时代。在众多学者中,有一位大思想家庄子,是道家集大成的人物。可惜,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古代文献中确切的记载不多。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史记》和《庄子》以及历史上的传闻轶事来了解庄子的大概生平。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一说今山东省曹县)人。庄子的生卒年代难以确知,大约在公元前368年(周烈王七年)—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与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大致同时而稍后。因此庄子大体生活于战国中期。

  庄子生活的时代并非天下大治的繁荣时期,当时天下分成许多小的诸侯国,且大小战争连年不断,庄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忧民感伤,只好走隐遁一途。他的生活是贫困的,曾向监河侯借过粮,并受到戏弄;还曾靠织草鞋为生。他见魏王时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破烂的草鞋。虽然一生贫困,但他乐天知命,安贫乐道,淡泊利禄,并且时而对统治者进行无情的嘲讽。他一生朋友不多,门徒也很有限,官场与学界名人中惠施与他交往最深。两个人虽然在人生追求和学术思想上的分歧都很大,但是两人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

  庄子少年时在蒙县的一位章老先生办的私塾中学习。20多岁的时候,开始四处远游,曾到过楚、魏、鲁、赵等地,庄子非常喜欢楚越之地。30多岁的时候,在蒙邑出任漆园吏。可是没干几年他就辞官了,回到蒙县,与战国时代其他思想家一样从事讲学与著作。著书《庄子》,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一、生逢战乱 热爱自然

  1

  战国中期,正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当时周天子的权威丧失殆尽,各个国家的诸侯纷纷割地相继称王称霸。春秋时期有大大小小约100多个国家,到了战国时代,经过激烈争战,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主要形成了秦、齐、楚、魏、赵、韩、燕7个大国,和鲁、宋、越等小国。为了争夺土地,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也愈演愈烈,动辄出兵十万数十万,一次战役短则数月,长则可以旷日持久至好几年。战争给广大老百姓的生活带来许多灾难。

  在庄周生活的蒙县也不例外。15岁左右的时候,庄周正在蒙县的一个私塾里读书。每天放学后回家时,庄周一路上都能看到荒芜的土地,破败的村庄。由于各国之间战争爆发频繁,再加上执政者奢侈,农民们有的被抽去当兵,有的被征去服役,村子里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如果是在以前的春天,大家都下地耕种,熙熙攘攘,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到休息的时候,大家一起坐到树荫底下,喝水、乘凉、讲笑话,笑声总是传出很远很远。可是现在,本来是忙碌的季节,田野里却冷冷清清的,偶尔可以在好大的一块地里看见一位年迈体弱的老人在慢慢地用锄头挖那贫瘠的土地。

  看到这些景象,庄周心里十分难过,同时又产生了对学校中所学的东西的怀疑,觉得它们与现实十分不相符。在学校,先生给他们讲自古以来出现的圣人,让他们学习圣人的思想,培养他们具备圣人的品格,以准备有朝一日可以辅佐君王。而圣人们都是提倡仁义礼智的,要求人们要有爱心,要具有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的高尚品德。先生还说,只有学好了这些,才能成为一个士,也才有可能当官。

  在现实中那些所谓的士,确实是满腹经纶,开口孔丘墨翟,闭口尧舜文武,可是他们当了官以后,又有几个不是与那些昏庸残暴的君王们同流合污呢?可见圣人所说的仁义礼智已不再是人们心中高尚的品质,它完全只是无耻的人们捞取名声和利益的手段。因而,仁义礼智对广大老百姓没有多大好处。

  一开始的时候,庄周还把自己这些疑问向章先生提出来,可是,先生总是回答他说,自孔子以来,学者们都是这么说的,那便是正确的。听多了这种不能让人满意的回答,庄周便不再提问了,他宁愿一个人找书看,来解释这些疑问。后来,庄周发现了老聃写的一本名为《老子》的书,他非常喜欢,认为很值得去研究。

  2

  一天放学后,庄周又来到小河边。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的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让人心旷神怡。庄周不免惊叹,大自然时刻都在向人们奉献,可从来不表白自己的功劳,也不讲什么仁义道德。而那些整天拼命为自己谋求利益的人,却虚伪地大讲仁义;那些以强欺弱的人却谎称自己的行为是大仁大义的。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