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长宁十三年(9)(1 / 2)

加入书签

第40章 长宁十三年(9)

  普通的早朝,普通的会谈,普通的奏折。

  但可能有蓝蔚在身边提供诱人的欢愉,谢祯其实愈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量有点太大了。长宁帝当时还常有两个丞相帮忙呢——从李善长+徐达那任,到胡惟庸+汪广洋,再到胡惟庸+谢祯的组合,至少朝政最高处理机关一直有三个人分担。

  可从长宁帝发落了汪广洋没提人,谢祯查办夷灭了胡惟庸家,然后相位空悬,长宁帝自己退位也不干活了,谢祯只能一人打三个人的工。她倒不是做不完,毕竟有的时候事情不用讨论搞□□做起来还快上很多,但是怎么说,就是没啥空。

  她那天说奏折批完就白日荒唐,好像很轻松,但事实上第二天蓝蔚睡懒觉的时候她还得在早朝之前起来补阅一下早朝可能要用的文件。

  不过,她确实早想过这个问题的后续处理办法,她不想再设置丞相的位置了。她所想并不能简单地用集权来概括,相反,她觉得正是相权太集中才搞得丞相一旦道德败坏结党营私就影响很恶劣。

  君权也是一样的,谢祯觉得由血统传承最高权力是不讲道理的,一旦出了昏君问上句“何不食肉糜”,百姓的苦就没人体谅了。但知道制度本身不讲道理是一个方面,得到了权力要发挥最高效用是另一个方面,这先按下不表,谢祯今天向自己的学生兼继承人考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奈奈,你认为京中谁可以入阁?”

  是的,谢祯打算搞个内阁,不过在谢祯的设想里,这只是把中书省削减,抬高了六部及其他部门的职权。

  丞相肯定是不要了;原来作为丞相副手的参知政事,也就是俗称的宰执,嗯......参知政事的名头可以留着,用以给各部主官进衔,这样让新的参知政事继续参谋、知会政事,但实权去了,不允许自行随便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做出批复处理;然后中书省其他官都可以不要了,通政使司和翰林院挑些人加一个参议常务的衔负责干实际的文牍工作也就够了。

  在这样处理后,谢祯打算每隔五天让这些人进文渊阁来开会,看需要比如讨论礼宾,还要安排鸿胪寺卿也来列席会议。总之,会上就直接把具体的全国行政工作好好讨论一下,确定方针政策,顺便让各部门该配合该角力的都在会上搞定,然后工作就可以让他们自行下去处理。

  参议常务还要进宫轮班,奏折让参议常务分门别类整理好给各部发去,部门拿出解决方案汇总了再呈上来给谢祯看,并且拒绝浮夸文辞,公务必须言简意赅。

  “皇姐,其实奈奈有一点不太明白。”

  谢祯眼神示意她直接说,景云便问她:“那早朝干什么呢?”

  谢祯笑了笑:“这也先考究你了,你觉得我想怎么处理早朝?”

  “皇姐想用阁会替代早朝?可是那样对各部的中层官员就疏远了,容易被蒙蔽,我觉得应该不能这样做......”

  景云才九岁,又比谢祯自己进学晚,所以谢祯对她的回答已经很满意了,于是就直接说了答案而不需要再继续启发这孩子什么:“我们本来是一日一朝,朔望大朝,但日朝其实没有必要,不如移花接木把朔望礼法性质的朝会当作常朝,这样半个月见上一次五品以上的京官——文官和武官都算——然后还有监察御史和六科、各部员外郎,也就差不多了。”

  其实大部分早朝的作用和谢祯设想的阁会差不多,基本上就是那么些中坚官员聚在一起开会,但说实话大部分部门哪有那么多重要的事情要报告?每天上朝的结果是奏的事情越来越鸡毛蒜皮,谢祯实在嫌他们浪费时间已经很久了。再者,凌晨拼命克制哈欠的官员回到官署真的还能精神抖擞地处理事务吗?

  当然了,朝上得少,很容易被骂不勤奋治政,但谢祯想,用成就说话永远是硬道理,冗政才是不长久的。

  回到谢祯最早问景云的问题,现在景云有了答案:“六部侍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军队这边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那好,我们先说文官?”谢祯牵着景云走到桌案边,拿起笔为她把刚刚说的答案都写在纸上,“六部侍郎问题不大,都察院也有必要,但通政使虽为九卿之首,但只是四方章奏由他开拆、民间情报由他分送六部,军事事务也得送到五军都督府,和他讨论实际政务实无意义。”

  “嗯......”谢祯忽然开始想另一个问题,如果要改成内阁制,现在的部门分工,她还不太满意。

  吏部没什么问题。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