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1 / 2)

加入书签

偏偏明朝的税收制度,在张居正时期就已经定调,各省州府县下定额,要收齐多少数量,至于从哪里收,各地可以自己处理。

这样一来,纳税的只有最后的老百姓了。

所以当时的说法是:「以天下三分之地,纳天下十分之赋。」

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朝廷收税的能力越来越差,可是朝廷要剿农民军,打八旗兵,没有钱,怎么办?

明朝的文官集团告诉皇帝——加税。

加税,当然不是加到自己身上,地主官绅和宗室王爷自然不会加税,缺的钱自然要加到穷百姓身上。

进入崇祯朝后,朝廷三次加税,分别名为「辽饷」「剿饷」「练饷」,此即所谓「开征三饷」,三次加税,经过地方官的层层加压以后,落到农民的头上会再次加重无数倍,以至于农民即使丰收也吃不饱。

何况崇祯朝还有连年不断的天灾和蔓延全国的毁灭性战乱。

没办法,农民只能抛荒,加入到起义大军之中。

没人种地,种地的不纳税,朝廷支出激增,于是只能加税,而加税又导致更多的人抛荒……这就是明末的恶性循环,是制度造成的怪圈。

惨到什么程度呢?崇祯皇帝为了省出军饷,自己的衣服都是打补丁的(虽然只有象征性意义,打了补丁也省不出钱),看见根人参都想拿出去卖了换银子。国库里空得可以跑老鼠,崇祯十七年的时候,一名户部侍郎清点国库,一共五千两银子。

什么概念呢?合人民币大概六百万左右。

这就是大明王朝的全部财力。

那位清点仓库的户部官员在自己的日记里写到:「一国贫至如此,可为一笑」。

所以在崇祯后期,各地的官军打仗根本就没有军饷,各路官军为了养活自己只能抢劫,纪律比农民军还差,所以当时有「匪过如梳,兵过如篦」的说法,意思是农民军经过,有官军追赶,像梳子一样,还能给老百姓剩下一点;而官军来了,放心抢劫,像篦子一样,百姓真的就什么都剩不下了。

李自成破北京,拷掠(就是用上刑的方法抢劫)北京城里所有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几十天下来,仅仅北京城里,拷掠得到的现银就超过了七千万两——是国库存银的一万四千倍。

清朝的内政如何呢??

首先,从财政情况上讲,清朝远强于明朝。

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请关闭畅读服务,步骤:浏览器中——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